财新传媒
2020年04月13日 11:59

假想敌有真好处丨反馈实验019

往期干预1   原文:《 “离家之前,我还会暴躁一次。”丨反馈实验015》   不开心怎么改?   问:   女儿今年二十岁了,这几年因为各种原因不开心,最后的着力点落在关注自己的脸上:长个痘会反复照镜子,要不就说过敏了,要不就说冒油了,买各种护肤品,一层层往脸上涂。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也关注对方的脸,皮肤好不好,有没有痘……她也知道这样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,各种不开心,但是怎么改呢?   答: 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4月11日 20:16

李松蔚:你要先学习失望

李松蔚:你要先学习失望 看见心理的小伙伴告诉我:他们接触了一些用户,提到婚姻家庭各有各的痛苦。亲密关系这个题目,又痛,又深,而且还千变万化,真的能解决吗?同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在于:这件事还需要学习吗?道理又不是不懂,我还要学什么呢?   是的,你还需要学习。   在亲密关系中,你要先学习失望。   失望是关系里的常态。亲密关系从来不如意。我做这么多年的咨询,知道人们在关系中有多少不被满足的痛。痛不可怕,可怕的是已经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4月09日 13:58

李松蔚:看不进一本书怎么办?

 

好几个人问我这个问题。   我的回答是,看不进,就别看了。就像看不进一个剧怎么办一样,能怎么办?弃呗。   不过,弃剧说起来理直气壮。放弃一本书,就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怠惰。自己说起来都有点可耻。在多数人的概念里,读书约等于一种「正确」。从小,老师家长都让小孩子多看书,当然是看正经书了(正经书的范畴有些微妙的变化,比如科幻小说,这是另一个问题了)。不爱看书的孩子,多多少少会被看成是学习态度的问题...

阅读全文>>
2020年04月06日 20:11

没能完成作业丨反馈实验018

有读者建议,调整一下栏目的编排顺序。先放那些已经获得了反馈的干预,再放新的干预。我觉得有道理,大多数人更想看这种「有结果的」。   反馈结果的同时,附上原始干预链接。   往期干预1   原文:《 “堵”是堵不住的丨反馈实验016》   边界“入侵”   问:   这次疫情之前妈妈来到我家住,疫情爆发就一直在这住起来了。住在一起大家的日常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,妈妈一直以来比较是那种没有边界感,无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4月03日 20:52

向慢性病人学习

心理健康的纪念日扎堆。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,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,刚过去的4月1日是张国荣先生的忌日。失眠、抑郁、双相情感障碍,这几种都是慢性病,共同特点就是「难以根治」。好几天,坏几天,不好不坏又几天。   认识慢性病的过程,很多人的心理模型也在发生变化。没生病的时候,大家都相信生病就必须治好。彻底消除了病魔,才可以安心生活。刚开始被这些疾病缠身的人,或多或少也会有这种期待:   「要吃多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27日 20:17

李松蔚:天气不会好转了

李松蔚:天气不会好转了

 

昨天北京降温了,要穿厚外套。走在外面,听散步的老人说,倒春寒,接下来要冷一阵子。   天气对人的影响就这么戏剧性。前几天也有热的时候,穿短袖出门。让人觉得夏天几乎就在眼前了,小区里都是兴高采烈的人,孩子们跑来跑去。昨天一降温,环境和心情一下子都冷清下来。   然后今天又暖和起来了。   我学过这么多年的心理学,还是很惊讶人的神奇。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在自己的想法中。就像空气一冷下来,人们就觉得天...
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25日 14:26

李松蔚:跟自己待在一起的时间

最近生气的人很多。朋友圈里每天都有人在站队,举报的,曝光的,划清界限的,写日记的,写信的,帮人回信的……朋友之间也会放出「不同意请自动拉黑」之类的狠话。很多事情我都看不懂。但我想,大家那么生气,一定有生气的道理。   我有一个从健康角度的建议:生完气之后,记得放下手机,花一点时间跟自己待在一起。   跟自己待在一起的意思,就是安顿一下自己的身心。不要理会正在发生的纷乱,回到你的一亩三分田,换个舒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21日 20:38

李松蔚:未来还没有来丨反馈实验017

李松蔚:未来还没有来丨反馈实验017

 

实际的困惑   问:   李老师您好,之前看文章有感触,自己又有实际的困惑,纠结了好几次这次打扰一下老师。   我是一个大二的学工科的穷人家学生。   之所以加这么多定语,是因为我觉得这是困扰我的问题所在。我的经历感觉很复杂,从高考那一年的极度焦虑到上大学后的轻微抑郁(可能是吧),到现在缓过来好多。自己的想法很多,就导致自己也很难受。     原因是这样的:因为家里没钱,所以我想好好...
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18日 13:53

李松蔚:服务你的人和修理你的人

有两种人,一种是为你服务的,一种是修理你的。   这两种人本来很难混为一谈。钟点工上门打扫卫生,这是为你服务。假如在打扫的同时发表评论:「你们家怎么回事?买这么多没用的东西,都给我扔了!」你就会请他闭嘴。他是来服务的,不是来修理你的。你又不想花钱请个祖宗。   但同样的事发生在心理咨询师身上,就没那么好分辨了。有些心理咨询师会说:「你这人怎么回事?」你太焦虑了,过度敏感了,你怎么可以这样当妈?如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15日 11:00

李松蔚:“堵”是堵不住的丨反馈实验016

边界“入侵”   问:   这次疫情之前妈妈来到我家住,疫情爆发就一直在这住起来了。住在一起大家的日常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,妈妈一直以来比较是那种没有边界感,无视他人感受或者说不太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。比如说她用过厨房后我们再进去做饭,就会找不到刀了,或者菜板被她挪走了,要么就是我碗柜里的盘子被挪走了。家里面的日常生活用品也常有这种“失踪”的情况,我非常不喜欢这种被“入侵”的感觉,还有找不到自己的东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13日 12:10

李松蔚:为什么老师收不齐作业丨问答

1,问:   作为一名初一语文老师,上网课时期,学生的缺交作业情况令人头大加生气!学生不做,家长不管也管不到,全班有一大半的同学都是这样!   我们的学生农民工子弟较多,家庭教育一定是薄弱的。我已经软硬兼施,也没有效果。我想问作为一个班主任兼科任老师,我应该怎么做,才能让他们不要偷工减料认真地完成作业?我一直坚持温柔而严肃的教育理念,要怎么提高我的老师威严呢?(现在是学生都认同、喜欢我,也不是不怕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10日 11:30

李松蔚:不会共情,做不了心理咨询师?

我最近在收集学习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(你有相关的问题,可以留言提问)。目前调查了小范围的一些人,发现大家关心比较多的问题,集中在做心理咨询师的天赋和个人特点上。   不擅长共情,能不能做心理咨询师?个性强势,能不能做咨询师?有童年创伤,还能不能治别人的创伤?不是心理学科班出身,学咨询会不会受限制?……用老话说,都是在问祖师爷赏不赏饭。那些有公认的短板或缺陷的人,对这一点尤为忐忑。   我的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07日 21:02

“离家之前,我还会暴躁一次。”

 

我想爸爸了   问:   我的父母是遥远的存在,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的生活。甚至,我觉得我患上乳腺癌也跟与父母的关系紧密相关。父母在我一两岁时离异,母亲从未谋面,父亲也极少关爱。自小得奶奶呵护颇多,但她早已离世。   现在在自己身上发现跟父亲一样的强势、控制,想对儿子放手可就是放不下,对他的学业过度焦虑,如果他不按照我的计划完成每天的学习,我就要崩溃。这一点像极了我爸。为什么我最讨厌他的...
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06日 17:10

李松蔚:小神兽情绪不佳

好几个家长找我咨询小孩子的情绪问题。   都是从最近这一段开始的。烦躁,闹脾气。大一点的孩子跟父母对着干,学习不专心,不好好吃饭睡觉,有的还有躯体的症状。前一段疫情比较紧张的时候,反而察觉不到这些问题。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理本能。现在疫情进入消退阶段,不如前一阵紧迫了,各种「症状」就慢慢冒出来了。   笼统地说,这都是应激反应,以焦虑情绪为主。小孩子焦虑不一定知道怎么表达,但身体是灵敏的,能感觉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3月04日 11:10

李松蔚:说说走极端

李松蔚:说说走极端

 

像我这个岁数的人,很多可能都跟我一样,一般不太敢在公共空间里讨论流量明星。至少我有这种顾虑,就是觉得危险,容易招来极端情绪。   一般的影视作品、歌曲,喜欢就说喜欢,不喜欢就说不喜欢。但如果有流量明星的存在,最好什么都不说。哪怕是赞美,都怕自己一句话没赞到点子上,触犯了什么忌讳。轻则被骂,重则惹来现实中的麻烦。这不是在针对哪个偶像,或者哪个粉丝个人,就是一种概括的印象。觉得对方是一个庞大的「群...

阅读全文>>
2020年02月28日 09:00

李松蔚:“我还活着,deadline死了”丨问答

这期问答尝试一种新的形式。   除了自己回答之外,我还找了几个人一起发表意见。都是参加我系统心理治疗课程的学生,多数是心理咨询师。你可能会从里面看到一些跟我相似的思路,也就是不去认同来访者叙述的问题,在别的角度建构可能性。如果这种思路让你感觉不舒服,不是他们的错,多半是因为我教得不好。   但每个人总有些独特的视角,可以相互补充。系统治疗的特点,只要不固守在唯一的位置上,那么对错无所谓,多一些角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2月26日 13:03

李松蔚:远程交流,如何增加投入感

我最近做线上讲座、会议,还有远程咨询的体会,发现亲密感的问题比想象的更重要。大概因为隔离在家的日子太久了,有种物理上的孤立感,人容易觉得自己像被困在孤岛上,被全世界抛弃。   我原来建议,一小时的对话,要花10分钟处理这种感觉。现在我觉得,半小时都不为过。   应对孤立感,最好的办法就是「真的在一起」。但现在做不到。我在我家,你在你家,我们事实上不在一起。互联网的技术呢,可以帮我们制造一个不存在的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2月21日 20:36

李松蔚:战时系统和日常系统

前天看了北大历史系罗新教授的一篇访谈,有很多有价值的思考。其中一些观点,我认为不应该局限于学术上的讨论,如果能被更多普通人看到,反思,吸收,会帮助我们变得更好。我写这篇文章,想在罗教授的基础上,从个体的视角阐发其中之一。   文章的一个讨论主题是语言。它指出,我们习惯用一种「战斗」状态下的语言框架,比如:消灭,斗争,敌人,毫不留情(absolutely no mercy)。这种语言会带来一定的风险,当然也有好处——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2月20日 13:05

李松蔚:人在没得选的时候

人对选择的自由特别敏感。   同样一件事,「我想这么做」和「我不得不这么做」,感受上有天壤之别。平常能随时买菜的时候,有人故意少吃,不吃,饿肚子的感觉也很美好:我可以吃,但我不吃。但假如是因为食物短缺,不得不饿肚子,就没法这么从容了。每天限量的进食,无论多少,对人都是一种折磨。不少节食的人,最近可能每天都要刷 App 抢菜。   因为没得选,舒服的事也会不舒服。   这是人的本性,这种例子随处可见。...
阅读全文>>
2020年02月18日 13:42

李松蔚:害怕的时候都会犯蠢

紧急时期,人容易生气。生气是一种用来应对紧急情况的生理本能,学名叫「易激惹」(irritability)。说得通俗一点,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,一点就炸。这是因为人的神经系统一直处在高度警觉,甚至是过度警觉的状态里。   在不安全的环境里,这个状态可以起到保护作用。但也容易酿成误会,以及人际的冲突。   做心理咨询师的人,有时会接待那种处在危机状态下的来访者,惊魂未定,这时我们就准备好他有些「不合理的」的情绪。...
阅读全文>>